第(2/3)页 这把蔡渊培气的,若非此时乃是外交场合,真想甩袖子走人。 这一幕被对面的佐竹信清等人看在眼底,佐竹信清心中越发有底,索性抱着双臂,惬意的靠坐,誓要静坐到底。 大会堂的休息室内,鲁道夫·赫斯正舒服的品着法国红酒,享受着来自中美洲的雪茄。 他这次过来华国东北,本以为会是和前往非洲一样的痛苦旅行。出生在开罗的他,实在不愿再一头扎进黄沙和垃圾漫天的鬼地方了。 谁能想到,飞机刚刚落地,他就受到奉军方面热情接待: 接机的乃是副总司令的亲信侍从长,名叫谭海。此外,还有好几名奉军政务大员,一同前来接机。这些大员的数量,竟被赫斯带来的随从都多,令他有点尴尬的同时,也是飘飘然,异常得意。 一行七八辆小汽车,将赫斯带到下榻的宾馆后,还没等赫斯安顿好,那位侍从长谭海再次前来,邀请他去和副总司令见面。 这种礼遇,对于出身商人家庭,此时尚未成为德国政坛显赫的大人物的鲁道夫·赫斯,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,更有些受宠若惊。 而后,副总司令宴请赫斯时,交换关于某组织的纲领和心得,那种态度,根本就是虚心请教,令赫斯非常受用。随手点拨了这位华国副总司令后,赫斯谈兴大起,竟一发不可收拾,两人越聊越投机,饭后竟是来了一次彻夜长谈。 所有这一切,都让赫斯感觉不虚此行,并在潜意识中,对华国,对奉系,对这位年轻的副总司令,好感倍增。 此时的赫斯,虽然是前来参加国联的听证会,实则对这些狗屁倒灶的玩意完全不感兴趣,坐在那盘算着,回国以后,如何向他无限忠诚的那位党魁,好好宣传一下华国和奉系,以便自己日后还能再过来享受。 毕竟,过来华国东北,不仅能享受到,在德国国内还远没有机会接触的物质享受,更有那种为人师表的精神享受。 双重满足感,让赫斯有些乐不思蜀了。 不防,有个年轻得过分的华国人,还带着个女人,大步向赫斯走来,用并不十分流利的英语向他问候。 赫斯有点搞不清此人身份,但他毕竟是在政坛中打滚的人物,心知能在听证会上出现,还可以走进休息室的家伙,想来并非一般人,此人又如此年轻,会不会是与那位副总司令有什么裙带关系? 因此,赫斯也是堆起笑脸,与马某人“热情”的交流起来。 别说,虽然对方英语不咋地,但两人那么一交流,某人对国家XX主义的领悟和理解,对德国现在的局势发展判断,对赫斯背后组织未来的前途的设想,都令赫斯大感意外。 怎么说呢,如果说,华国的那位副总司令,对赫斯秉持的主义和背后的组织的理解,还都是来自《人民观察家报》,也就是说,是赫斯能了解的东西,而且极为浅薄。而眼前这位年轻的华国人,对这些东西的了解和预判,连赫斯都不敢轻易作出判断。 这种交流,甚至令赫斯产生一种幻觉: 是不是应该立刻与他无比忠诚的党魁通话,向党魁先生请教后,再来与眼前这个年轻人沟通? 虽然有些憋闷,但赫斯却越谈越有兴趣,越谈越感觉,似乎可以从眼前青年华国人身上,挖掘出宝贵的闪光点来。 就在这时,赫斯的助手走进来,在他耳边低语了一番。 打发走了护手,赫斯忽然笑起来: “马先生,听证会上,形势似乎对贵国,不是十分有利哦。” 此时的听证会上,双方早已打破之前的沉默。 打破僵持的是日本人,但并非佐竹信清所愿: 就在他好以整暇的静坐时,那个桀骜的中佐,嗯,叫石原完尔的家伙,竟然站起身,自顾自走到场中,在佐竹信清还有些懵逼,来不及斥责对方的功夫,石原已经走到王佳桢面前。 见到日本人有了反应,台下所有人都兴奋起来,目光齐齐盯住石原,那些记者更是将钢笔紧紧握住,耳朵高高支起,生怕错过一个字。 而奥利弗等人也是长出一口气,有人出面就好,否则,就这么干坐着,听着会变成茶话会,他们这群调查团成员回到本国后,岂不是成了外交界的笑话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