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2章 551.教徒弟这件事-《大隋说书人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……”
    “好。”
    打断了弟子的背书,李臻又说道:
    “你手里那本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》可知出处?”
    “这……弟子不知。二师……”
    见弟子看自己,玄奘笑着解释道:
    “此经文由鸠摩罗什尊者传佛法入东国时所译,你手里的,便是初本,尊者种下禅院之中那颗菩提树后所写。”
    “你念一下。”
    听到这话,成玄英开始念诵:
    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...”
    “停。”
    赶车的道人打断了弟子后,说道:
    “这本经文那句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其实就可以和刚才让你背诵的《道德经》四十二章一样,作为佛门的最佳阐释。佛门,教人悟空。凡物之过程,成住环空,终归于空,有亦是空,无亦是空。佛门为何叫空门?这空,便是生死之后的涅槃,便佛学的最高境界。也就是你二师说的不言空而悟空。
    而道门呢,道祖告诉我们:天地有道,由无生有。三生万物,万物有生,自然因动而生变化,长生长化,而无止境。有则恒有,不会再返于无。天地有灵,灵亦永有。道为有根,则有道,最后,万古常存。谓之为“仙”。也就是他嘴里的道门不悟有而言有。万物由无到有,我们不会去否认一件事物的存在,因为它存在,一定是有道理在其中的。
    佛门却要从这份存在的事物中,找寻到那它不管存不存在,都可以接受的“空”。所以,归根结底,道门与佛门其实都是在追寻事物发展的源头与终结罢了。从这点来看,佛道不分高下。因为“人”存在的本身,对这个世界本身也是一种不被确定的认知。
    或者,你可以这么认为,不管是修佛还是修道,修到最后,无论是成仙还是成佛,它所存在与不存在的道理都是相同的。我们追求的都是一种生命层次上的超脱。成佛普度众生,希望众生万家生佛。而成仙也同样教人修性修命,达到不朽。二者无高下之分,一切只是看身为“人”的你如何选,如何想,如何去思考,明白了吗?“
    把玄奘那高深的话语掰开、揉碎、摊到了弟子面前。
    给出了最详细的解释。
    道理浅显、直白,乍一看就懂,可懂了只有,却又引发出了道童那深深的思考。
    他觉得他懂了。
    可懂了之后,又有种想不出问题该怎么问的疑惑。
    就像是个连环扣,解开一个,又看到了一个。可新的扣子他却还没发现线索一般……
    一下子就把道童给难住了。
    同时又解开了之前的疑惑。
    让这孩子陷入了思考。
    而一旁的杜如晦也同样如此……
    只不过,终究,他活的岁数长,看的书也多,仔细品味了片刻,便明白了道长的道理。
    忍不住赞叹道:
    “原来如此,道长无愧为人师表,这一番话……受教了。”
    李臻听他说话,气就不打一处来。
    直接干脆翻了个白眼。
    我把你当哥们,你却说我普通又自信。
    你个老光棍不打听打听,谁不说咱老李是十里八乡的英俊后生?
    于是冷笑一声:
    “哼,不学无术的酸书生!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杜如晦嘴角一抽。
    好好的学问探讨,效仿圣人之举,怎么到你这就变成了讥讽!
    “你这厮,简直有辱斯文!”
    “哼哼。”
    李臻也不搭理他,继续赶车。
    他是正常的赶路速度,并没有跑的那么急。
    一来车里有个孩子,长途跋涉的颠簸其实对于小孩来讲挺遭罪的。
    谁家徒弟谁心疼。
    二来,也不用急在这两天。
    所以在路上走了一个昼夜,在出发的第二天下午,终于抵达了河津城。
    可到了河津后,李臻和玄奘心头却是一沉。
    这还没进城呢。
    左右看去,依稀能瞧见那原本的阡陌之田一片荒芜,根本瞧不见什么作物……
    只有一群人在割草、忙碌,而远处……一个又一个的窝棚连成了排,大片大片的烟雾从窝棚里散发而出。
    这场景在看习惯了于栝的“繁华”后,让李臻有种画风突变的难以接受。
    “……他们……在熏鱼?”
    “嗯。”
    杜如晦点点头:
    “在熏鱼。如今亦如夏,种什么都晚了……便只能这样了。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(本章完)
    第(3/3)页